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职业教育前途广阔、大有可为。如何强化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?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?如何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?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意见建议。(12月16日《人民日报》)
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,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、传承技术技能、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。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,岗位技能人才比较稀缺,职业教育更是十分重要,也大有可为。近年来,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了长足进步,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赋能支持,也极大地推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,惠及社会民生。
顾名思义,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造就专业技术人才,满足企业发展需要,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,具有较为明确的办学方向和专业指向。只是,有些职业学校过于突出办学的职业性、教育的专业性、教学的技术性,忽视了办学的社会性、教育的人文性和教学的综合性,从而弱化了政策理论、思想品德、文化艺术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教学,让职业教育沦为一条腿走路的“只业教育”,使职校成为用统一模板流水线作业的技能人才“制造车间”。
人才培养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,而人才的概念也具有丰富的内涵,正因如此,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提倡全面发展、强调品学兼优,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时代发展、社会需要,更能利于个人成长。而职业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,也同样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,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掌握专业技术,缺乏综合素质,显然难以应对更为复杂的社会变化、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、更为残酷的人生挑战。
要避免职业教育沦为“只业教育”,就需要摒弃功利思想和短视意识,确立以人的完善为目的的教育理念,将公益、育人和产业属性有机融合,既要考虑经济目标和自身利益,更要考虑人才成长和社会效益,加强课程的综合化与整体性,通过课程整合促进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,克服过分专业化弊端,在不影响专业技能教育培养的前提下,强化政治思想教育、行为品德教育、文化艺术教育,使职校学生在精神上不“缺钙”、文化上不“贫血”、思维上不“失明”、能力上不“跛腿”。否则,他们就极易成为只懂得固有专业技术、只会单一技能操作的“工具人”和“机器人”,那将是职业教育的悲哀,也是职校学生的悲哀,更是社会的悲哀。
要避免职业教育沦为“只业教育”,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监督,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、教学规划和业绩考核,保障职业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、综合实施。作为职校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才思维,既要学习、锻造过硬的职业技能“绝活”,又要吸收多方面的素质营养,成为全面发展、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,也给未来的人生增添更多选择和机会。(来源商丘日报)
专业列表